教学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思政 >> 教学案例 >> 正文

基础日语(四)课程思政案例

发布日期:2022-09-18    点击:

《基础日语(四)》课程思政案例1:

保护美好的家园

适用专业:日语

讲授课程:基础日语(四)

讲授章节:《新编日语》第四册第九课

切入点:本课题目是“環境を考える”,主要内容讲述战后日本经济高度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引发水银中毒、大气污染、光化学烟雾等众多环境问题。在授课时讲到日本产生的这些公害问题时,自然免不了切入环境问题,继而与我国近些年的环境改善实例进行对比说明。

讲授目的及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问题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在授课过程中导入这一内容,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更多了解环境资源的重要性,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焕发学生对建设中国生态文明的责任感。

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2.9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2%。孙中山先生是我国最早提倡植树造林的人,指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1915年正式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78年11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涉及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面积达40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2%。主要是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重点治理区的环境质量有了很大改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有力的促进了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西南也出现了一批把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作为根本任务,把改善生态环境和满足民生需求作为基本要求的感动中国的先进事例。杨善洲(1927-2010),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退休后,他看到满山荒芜的大凉山,毅然决定到大凉山种树,大力扩大林草植被,从此以后,他在大凉山上找果核、育苗种树,不论严寒酷暑,风餐露宿在山上,一个斗笠,一领蓑衣,一张草铺,权一把锄头陪伴着他,一干就是二十二年,不停的植树造林,他把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人民,贡献给国家,贡献给荒山。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付出换来了大连山的满山苍翠,他把这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捐给国家。杨善洲虽然走了,可他的一片深情留在人们心间。2011年,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作者:周晓巍)


《基础日语(四)》课程思政案例2:

探索打开科技大门

适用专业:日语

讲授课程:基础日语(四)

讲授章节:《新编日语》第四册第十课

切入点:本课题目是“教育”,主要内容讲述日本现在的教育制度下引发的学习欲望底下、创造力缺乏,校园暴力等不和谐问题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教育是一门科学,切入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理念进行说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自身素质。

讲授目的及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强调思维的转变,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激发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未知的世界努力探索,在已知的世界重新发现,我们就是这样在探索中成长的。探索是一种很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可以让人们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也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出对于民族乃至人类的伟大成就。古有张骞的探索促进了西亚及欧洲地区的繁荣,为那里带去了财富;郑和的探索则带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谊;现有对宇宙的探索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两次对接成功,获取到实验数据,“蛟龙”入海对海洋的探索,揭开深海奥秘…,无不显示着科技的力量。

钱学森的人生轨迹中也是充满着探索二字。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生于上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他一生淡泊名利,他说:“在科学上,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在任何新的领域,我们都是小学生。我没有工夫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即使接近百岁高龄,钱学森也从未停止过在科学研究道路上的探索。在物理力学领域,提出物理力学概念,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技术,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航天与喷气领域,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工程控制论领域,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科学领域,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荣获“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2007年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作者:周晓巍)


《基础日语(四)》课程思政案例3:

以德为邻

适用专业:日语

讲授课程:基础日语(四)

讲授章节:《新编日语》第四册第十五课

切入点:本课题目为“友好のために”。课文以中日友好观光年为切入点,阐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观光环境的变化,尤其日本人游客增加了一倍。自然切入中日友好这一话题,进一步加深中日友人间的、中日两国间的感情。

讲授目的及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曾早在2015年中日友好交流大会指出“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中日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友好的根基巩固于民间。课堂中讲述为中日友好做出贡献的唐朝和尚鉴真的故事,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关于“不以善小而不为”的思考,增强学生坚韧、互助、合作的团结意识。

鉴真(688年—763年6月6日),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著名医学家。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前后历时十二年,六次启行,五次失败,航海三次,几经绝境,先后有三十六人死于船祸和伤病,二百余人退出东渡行列,只有鉴真笃志不移,百折不挠,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终于公元753年实现了毕生的宏愿,踏上了日本的国土。他是我国第一位到日本开创佛教律宗的大师,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在日本建立了正规的戒律制度。鉴真所住唐招提寺成为当时日本佛教徒的最高学府。他通晓医学,精通本草,他把我国中药鉴别、炮制、配方、收藏、应用等技术带到了日本,同时东渡时带去大批佛教典籍、佛像、法物,并将中国建筑、雕塑、医学、书法等介绍到日本。

鉴真在中日两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1980年,在邓小平的斡旋之下,唐招提寺住持森本孝顺奉鉴真漆像“回乡探亲”,扬州大明寺因此得以重修,成为中日邦交史上一件大事,历经十年绘出的国画《鉴真东渡图》(郭德福)在中国掀起了鉴真热,体现了中日文化友好交流。

他将自己毕生所学的东西全部都留在了日本,促进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可以说鉴真大师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他在回国的时候也为唐朝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技术,他的存在极大推动了中日两国的交流和双方发展。(作者:周晓巍)

关闭